《开端》热播,会员专享提前观看
一、《开端》即将于1月11日起在腾讯各大网站首播。尊贵的VIP会员每周二、周三20点将可观看两集精彩内容,首集更新六集;非VIP用户则需在每周二至周五20点观看一集。大家可以通过腾讯平台观看,点击即可进入。
二、追剧日历,精彩不停歇
三、剧情前瞻
本剧根据祈祷君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游戏架构师肖鹤云和大学生李诗情在遭遇公交车爆炸后“死而复生”,在公共汽车事故的时间段内不断经历时间循环,努力阻止爆炸、寻找真相的故事。
四、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又称康南海,出生于广东南海。他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其改造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其著作丰富,包括《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康有为生于1858年3月19日,逝世于1927年3月31日。他的职业包括政治、工部主事和书法理论家。主要成就包括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等。他的生平和人物概况包括主要著作、早年上书光绪入仕、组织强学会、创办报刊、酝酿变法、戊戌变法等。
五、影视形象
在影视作品中,康有为的形象往往展现出其深厚的思想和对中国宪法发展的贡献。他提倡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并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他的民权思想与政治观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地方自治。他的宪法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还做出了许多个人贡献,如书学思想等。
六、康有为的生平与思想
康有为的生平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如出生、早年教育、接触西方思想、上书光绪皇帝、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等。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但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思想体系。他对中国宪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引入依宪治国观念、反对专制政体等。他还提出了许多地方自治的主张,体现了他的民权思想与政治观。他的宪法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七、康有为的著作
康有为的著作丰富多样,包括《大同书》、《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日本变政考》等。这些著作反映了他的政治和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中国宪法发展的贡献。
在1895年4月,参加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听闻清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深感愤慨。康有为连夜撰写了一份长达一万四千多字的奏折,向皇帝表达他的主张。一千三百多名举人集体通过了这份奏折,于5月2日交付都察院。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这份奏折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绝和约、迁都、变法,建议皇帝鼓舞民心,迁都定本,强化军事训练,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繁荣。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成功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此后,他又多次上奏折给皇帝,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见解。
在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将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设立宪法、召开国会。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教育方面,他提出了开启民智、兴办学校、废除八股的主张。为了组织和发动维新派力量,康有为于1895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尽管这个学会后来被封闭,但康有为并未停止他的活动。他继续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方式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动员群众,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
康有为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实践,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大的名声。光绪皇帝对他提出的问题深受感动。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参与了变法维新的重要决策。他们根据皇帝的授权,发布了许多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提倡言论自由、奖励发明创造、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等。尽管康有为等人以为抓住了皇帝就能实现变革,但实际上,实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中。当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时,改良派被打压下去,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
康有为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学习儒家思想。他接触西方文化后,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他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关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为他的政治思想和行动常常出于宣传目的而有所不实,这使得对他的研究存在困难。尽管如此,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对国家的危机意识以及大胆尝试,仍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编辑康有为的思想较为复杂,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他不仅对政治制度有所思考和研究之外也具有一定的赋税思想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指出“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历史不能重演,但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研究过去100年宪法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一、康有为对中国宪法发展的贡献
康有为是中国第一批探索宪政的人,他的立宪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 40 0 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当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相继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权概念在 1 9世纪末传入中国之时,中国仍然是一个皇帝“口含天宪”,君权至上的社会。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在专制政体下,“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因此,“宪法”就是“维新之路”。早期出国留学或出使海外的中国人,也曾经提出应当改革内政、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但往往是简单的制度引介,没有意识到宪法限制君权、对抗封建专制的作用。自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以来,直至清末立宪,虽然历经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专制政体之反复,历任无不以立宪为立国之开端,无不以宪法记载一国政治的基本原则,这未尝不应归功于第一代倡导依宪治国者。
2. 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
他认为:“中国地方治理的问题在于官府代替民众进行治理,而忽视民众的自治需求。”他进一步指出,立法的初衷更多地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而非为民谋福利。虽然有大大小小的官职,国有官员,但真正关注民众治理、民众福利的却不多。康有为所倡导的地方自治理念,类似于古代的封建制度,但他强调,古代的封建制度在乱世中易造成家族争斗和战争,因此不可行。而现在,他希望实行民众自治,让民众参与决策,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如此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康有为还提出具体方案,参照乡邑旧俗以及英德法日的制度,以万人以上的地区为单位,十里设立一局或称为一邑。在当时,他的地方自治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地方自治不仅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减轻中央的负担,还能促进地方政治清明,形成对中央行政的制约力量。与传统的割据式自治或基于绅权、族权的地方自治不同,康有为提倡的民治理念具有本质的区别。尽管受到传统法律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的规范中不乏对官员的管理规定,但其出发点更多的是对民众的管理而非民众的自我治理。以民治为目标的地方自治理念始于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启蒙。值得注意的是,康有为虽然倡导地方自治,却坚决反对联省自治,他坚持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在1920年军阀混战的背景下,有人提出联省自治的理论,借鉴美国和德国的联邦制。康有为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和德国实行联邦制是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分立的邦国,实行联邦制是为了统一。而中国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以统一为国家存在的形式。如果实行联省自治,实则分邦裂土,名义上是自治,实际上是军阀专制。他强调,只有在军阀被清除后,真正的民治才能得以实现。康有为的这一观点后来被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二、康有为宪法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他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吸收传统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的思想。尽管他的立宪思想对后来的宪法理论有所启迪和影响,但在当时的中国,他的保守主义立宪观并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他主要关注的是生存危机,他的变法更多的是为了富国强兵。随着西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他的保守主义改革思想受到更强烈的挑战。尤其是在满族和汉族之间,存在长期以来的民族不平等问题,这使他改革的思想受到更多的质疑和阻力。